“新高考 新思考 新行动”系列活动 (十九 )——冲刺高考,圆梦六月
距离2021年高考还有20多天,高三进入最后冲刺复习阶段,如何备考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呢?如何把学生调整到最佳的临考状态,让每个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念,平和的心态,充沛的精力去迎接这场如期而至的考验?家校携手,形成合力,让高考成为每个孩子考得最好的一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冲刺高考,圆梦六月,让我们一起努力。
回归教材是根本: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要做扎实。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一阶段要学会取舍,因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占到了整个试题60%~70%。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的再熟悉、再巩固上。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坚决克服重资料、轻课本;重解题、轻听课;重难题、轻基础题的倾向。总的要求是点点落实,板块清晰,网络完善。回归课本时,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因为高考中的大部分题目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多个知识点。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总结要及时
知识掌握越准确、越精细、越深刻,高考取胜的把握才会越大。收集整理、反思错误可以保证今后少出错甚至不出错误,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要务必记住做题重在总结反思。 反思最好的形式是建立错题本。错题本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类整理;二是勤于回头;三是整理细节;四是拓展延伸。对每一道错题的整理,至少包括:这是什么问题,我为什么出错,应该怎样做,还会有哪些变化等部分。 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对做过的题进行反思。很多学生就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过分在乎做题的数量与正确率,不对知识进行总结反思,缺少对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总结和归纳,没有构建起自己的解题模式。只要能把题目和课本知识相结合,找到题目考核的知识点,分析题目,找出做错的原因,反思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提高。考生不要怕耽误时间,一定要用些时间来进行思考、总结。
演练经常化:
第三轮复习时间虽短,却不能没有计划。建议列一个时间表,这样就能目的明确,条理清晰,使自己的复习进度和时间同步,心中不慌乱。把复习任务细化到每一天。 其次,第三轮复习时,进行模拟训练是家常便饭。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认真规范答题,包括作文,也要认真写完。看着容易做着难,三天不练会手生。在第三轮复习时,一定要保证每天做一定量的题,保证“手热”,不能把一轮、二轮复习时掌握熟练的知识、技能“放凉”或“整丢”。 高考时间紧迫,考场上学生心理紧张,需要有非常熟练的做题“手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考试。没有做题“手感”,在分秒必争的高考考场上,势必影响做题速度,影响考试发挥。
养成习惯:
要坚决克服平时卷面质量不高,潦草、涂改、没条理、不整齐等不良现象。失分有时往往不是知识遗漏,而是答题不够规范。 规范答题的习惯靠平时养成,考生们可以学习近几年高考评分细则和老师提供的各学科应试技巧,熟悉各科规范答题的要求。平时答题时要纠正“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快、快而不准”的坏习惯,争取高考时该得的分一分都不丢。
静心有序复习:
实践一再证明,回家复习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一会儿喝杯水,一会儿上趟厕所,一会儿吃个水果,或者干脆躺着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个人在家复习,还会产生孤独感,对学习并没有帮助。所以建议同学们,不要提早回家,应留在学校等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进行有序复习。
调整好心态:
对于一些学生出现的考前焦虑,其实并非完全不利。适度的焦虑其实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学习效果都不理想,而中等程度的焦虑,则会让学习效果达到最佳。而重度焦虑则会造成心理过度紧张,大脑或身体都将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影响考试发挥,甚至导致考试发挥失常。 因此,适度焦虑其实是同学们最好的状态,如果同学们对高考过于不在乎,情绪放松,那胶原蛋白等身体激素的释放指数会很低,则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轻松应对高考:
平常心是高考中最重要的因素。考前几十天,并不需要无休止的“冲刺”,松弛有度,注意劳逸结合。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确定恰当的考试期望值,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保持好的心态,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平静地迎接最后的考试。 遭遇挫折、感到困惑时,及时自我反思、和同学聊聊天、找老师谈谈心,从中得到鼓励,树立信心,对心态的稳定很有帮助。心中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把握好复习的节奏,同时用最充沛的精力,去迎接这场如期而至的考验。 总之,只要你找对了方向,抓住了提高自己的关键点,在短时间内完全有能力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