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不弃桑榆老,春光冉冉映重阳
高二(6)班是一个充满美与意趣的班级。不止三秋桂子,我们拂动窗外枝头的垂丝海棠,把玩过高二楼后的香橼,品尝过操场旁的杨梅……我们忙里偷闲,让学习生活不仅有苦和累,还有甜和快乐。不仅如此,高二(6)班也是一个接地气的班级 。我们摆明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仅将口号喊得响亮,更是将行动落到了实处。在张超老师的带领下,高二(6)班的青年才俊,必然能决胜高考。
农历九月初九,又逢重阳节,古有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感恩;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顺;苏辙“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的告白。我们同学更应尊重师长,孝顺父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下面有请我班周芊汐同学做国旗下讲话。
周芊汐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二6班的周芊汐,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流年不弃桑榆老,春光冉冉映重阳”。
九月初九,我们迎来了“头妆遍插茱萸满”的重阳节。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有长期长寿之意,中国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里所蕴含的灵魂更是凝聚在这个特殊的节日。
“天与秋光,探金英知近重阳。”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常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在我国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老一辈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富有安康的生活,他们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了几十年,制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细心培育和照料我们,使我们健壮成长。如今他们老了,理应遭到全社会的敬重和照看。所以我们应当承继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同时,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老年人无法正确处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迅速适应科技带来的诸多改变,这是许多老年人的行为范式与社会主流价值产生碰撞的原因。在一个快速发展并逐步迈向老龄化的社会中,老年人与新事物的摩擦在某种程度上难以避免。正确引导老年人处理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重阳佳节年年过,尊老爱老时时做。尊老敬老的热情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节日,而应该让尊老敬老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点点滴滴,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让它成为家庭、社会的常态。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作为在成年节点附近的我们,早已该心怀感激之情,孝顺父母师长。敬老,需要一点一滴的真实付出,需要长年累月的陪伴,需要矢志不移的坚持,只有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平日里的一种习惯和自觉,才能让老年人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才能颐养天年,才能把孝老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而现如今,社会的“敬老”氛围似乎有了些许改变。这些改变不仅仅来源于跌倒老人身边一圈又一圈的冷漠围观者;也不仅仅体现在不良分子利用他们的单纯善良实施诈骗……这些许的改变不断的在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了年迈的身边人,要真正的对他们做到尊敬与爱戴。
常说隔辈亲,当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由父母变成父母及祖父母的双重身份时,他们把余生都放在了我们这里,甘愿整日操劳。他们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默默地收拾着我们杂乱的书本,然后微笑着看着我们一跌一撞地走着,并时不时用温暖的大手扶起滴着泪水的我们。“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我想我们应该试问一下自己,是否在他们有不明白或者不会的事物时,给予他们耐心的讲解?是否关心过他们的生活或者满足他们关心我们生活的心愿?又是否不让他们因为我们的拒绝而感到失望与自责?
尊老敬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学会孝顺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用心对待家中的老者,每一位经历过岁月磨砺的老者都值得被我们善待。“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我想,我们能做的,也不仅仅是面对跌倒老人主动帮扶,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陪伴,在公交车上主动给他们让座,在路上为他们指引正确的路线,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真挚的祝福和感谢予以表达,哪怕只是为他们倒一杯水,沏一壶茶;哪怕只是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陪他们外出散步聊天;哪怕只是在电话里乖巧地问候一声:“爷爷奶奶,身体都还好吗?”我们能做的也许不多,但行动和心意缺一不可。
孝有三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能侍奉老人只能算孝行里面的最下层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尽孝,应该是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我国已经悄然地步入了老龄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精神空虚孤独寂寞,这就需要我们青年学生多多给予老人爱和关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重阳节这天才想起孝老奉亲,更不要忘记一直在家默默牵挂着我们的老人。
流年不弃桑榆老,春光冉冉映重阳。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多多陪伴身边的老人,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心与爱护。时刻牢记于海新的一句话:难得奉亲如一日,陪伴何需待重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