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最美教育系列(六)千年陶都新颜展,红色精神永流传

  • 2021-03-28
  • 点击数:396

“永恒的考题是人心,永恒的考官是人民”,这是本次研学的第一站,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流血的先辈,斩落荆棘,在本无希望的囚笼中硬生生撕扯出光来,革命精神才得以薪火相传;百年后,同学们踏上这片沃土,重温入团誓词,寻访红色足迹。

“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本次研学的第二站,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卧伏在迷蒙水波中的远黛如沉睡的青龙,满山茂密的植被焕发着强烈的生机。在这里,同学们与大自然深入交流,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压力在自然中得到释放,疲惫被清新所荡涤,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同学们不再是终日苦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学子,而是放飞天性,活力四射的青春孩童。在这里,青春是最耀眼的色彩。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本次研学的第三站,江苏省宜兴丁蜀镇陶瓷艺术实训基地。紫泥新品泛春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体验紫砂壶制作,个性鲜明的紫砂壶于同学们手下诞生。“壶小乾坤大,典雅韵味长”,紫砂的魅力,一在其质,二在其形,三在其工,四在其韵。邓招芳校长通过讲述工匠们亘古不变的专业精神,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宜兴紫砂陶的传承工艺。

时序的更替,总能牵动思绪,启发沉静思索。一路欢笑,亦是一路传承,我们看到了那些“纵使长夜难明,仍有人舍命燃灯”的日子,看到了大自然与春光中予人的馈赠,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千灯共燃耀神州,华夏齐心定乾坤。走过的历程,赏过的春景,坚守的风骨,激励着同学们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书写新的华章。

高一(1)班 邹昕怡:

曹禺曾写过“我渴望着一线光阴,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轰起一声雷,把这地上的魑魅魍魉打个糜烂,哪怕大陆因而便沉为海。”在那个不能再坏的时代,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被血泪加以灌溉,终于扎根发芽。新四军根据地在这里建立,红星冉冉升起,硝烟里出现一线生机。江南的呢哝软语变为铿锵有力的战歌。私以为,这里绚烂的文化有了这鲜红的点缀,便更加的夺目。

高一(2)班 李钦:

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战火的硝烟已经熄灭,但那段艰辛的岁月,那段揪心的历史始终会被国人所铭记。漫步在纪念馆的长廊中,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红色的灯光映照在烈士像上,不屈的姿态,坚定的目光,身上肩负的是保家卫国的荣耀与使命。破旧的棉大衣,锈迹斑斑的水壶,触目惊心的图片,无不揭示了当年日军犯下的滔天大罪,无不在告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代人用生命换来的。看到这,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生命的传承与接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新时代的奋斗青年,我们要发扬先辈精神,继续砥砺前行,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亮。

高一(3)班 谢婉婷:

太行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这样一个细雨连绵的日子里,参观纪念馆,就不经意染上了一层庄重,一层肃穆,步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像,每一个士兵脸上壮烈、激动、兴奋……各种神情清晰可辨,仿佛在讲述着当年那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那些保家卫国,热血澎湃的军人的英雄事迹。纪念馆用实物、照片、影像等纪念方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险以及新四军等一切保家卫国的军人,甚至普通百姓在面对敌人入侵时,一致对外,团结互助的大无畏精神!

高一(4)班 吴宇豪:

念往昔,是大刀长缨之于机枪左轮,纵然实力相差悬殊,但军民同心,这不仅仅是一碗水,一件袄,一份情的寄予,更加是为内忧外患的中国送来的一片慰籍与希冀。揆诸今日,神州飞天,蛟龙潜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大国风貌,离不开先辈们的矢志不渝的坚守与锲而不舍的坚忍,在继往开来的同时,我只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高一(5)班 陈瑾昕瑶:

最后一站是陶瓷馆,激情洋溢的讲座让大家对紫砂壶有了初步的认识。经过亲自的实践,亦对陶器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家的作品皆是独具匠心,小小一块泥,成就出的却是无数精益求精的作品。看似简单的工艺,却需要投入无数耐心与细致。不禁为那些制紫砂壶的名人大家们心生钦佩。

高一(6)班 李玟萱: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太华河湖丘陵上的烽火硝烟早已熄灭,然体现中华民族的铁军精神、军民水乳交融情景,将日月同辉、与世长存,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当年捍卫民族独立的太华军民并肩战斗已显其威,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仍将大放异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未来之路,尚需努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紧跟新时代步伐,弘扬铁军精神,传承军民鱼水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高一(7)班 周芬:

一张张黑白照片里有微笑、有泪水、有血腥、有幸福……积淀着历史的年轮,记录着最真实的过往。通过每一个画面,我尝试着揣摩军人们当时的情感和思绪。将照片串接起来,我好像也站在了那片土地之上,感受到那份战争的紧张。看着战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品,心疼的感觉像海浪般起伏着漫上心房。他们用着最简陋的用品,却给我们创造着最安定的祖国。因为他们,才有今天的我们。

高一(8)班 黄维玉:

阳光渐渐透过了云层,毫不吝啬地撒在大地上,似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往公园内部细细探去,丰富而华丽的游乐设施占据了视野。摩天轮,旋转木马,碰碰车……处处都是欢声笑语,空气都好像变甜了许多。感受新鲜空气,我所在的一个小组去到了深处的一个小型动物园,白孔雀在这个充满着花香的季节,展现出它曼妙的身姿,演绎那无与伦比的“孔雀开屏”。舒心,轻松,全身都被取悦了,脱离了那无际的题海,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大伙儿一块儿游玩。

高一(9)班 孙宇欣:

听了紫砂相关的介绍后,发现啊,这紫砂“壶小乾坤大,典雅韵味长”——真真是一项充满艺术气息的制作。紫砂的魅力,在其质,在其形,在其工,在其韵。古往今来,制作紫砂也颇受文人墨客的喜欢。他们将这项独特的技艺,视为陶冶情操。小小的一把紫砂壶,因他们的参与,便有了“人文气息”,壶中有春兰秋菊,有唐诗宋词,有高山流水……各种元素的融入,更使紫砂有了其不可比拟的独特风韵。

高一(10)班 王若恬:

在陶艺学校,我们品味紫砂风韵,听名师讲座。当紫砂的颗粒感触手可觉时,时间都仿佛被固化,同青春岁月的美好,一起被捏进紫砂里封存起来。即使周围是嘈杂的环境,但每个同学的心是静的。或捏,或敲,或刻,紫砂的风韵氤氲满屋,在无形之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很少对紫砂有多的关注,但经过时光打磨的紫砂工艺仍在我们青春少年时激起了波澜,这又何尝不是青春与时光的碰撞?

高一(11)班 刘林凯:

晨光散去,微风轻吻额角碎发,溪畔山茶开得张扬。三月的雨,使每一株草都翡翠繁生,在土地上谱写明日之歌,诗章湛蓝如一篇海洋。龙背山的游乐园是缄默的绿色。绚烂的山茶盛开在苍翠的山野之间,檀木的幽香弥散在清灰的苍穹之下。我不喜欢疯狂的游乐设施,我不喜欢哄作一团的三五成群,我不喜欢争先恐后的寻觅进食。但我喜欢山麓上流淌着的绿植绮丽芳香的血液,我喜欢少年在大道上的追逐与玩笑,我也喜欢风尘仆仆中雨水滴落的张狂与兴奋。我似乎穿梭在古老的仙境,又似乎留恋于青涩稚嫩的校园。

高一(12)班 范鋆彦:

制壶完毕,我们聆听了邓校长的讲座。邓校长说,紫砂之美,在其质、在其形、在其工、在其韵。一捧紫砂泥土,一碗清冷泉水,再经那双艺术之手几番精雕细琢,这原是散碎柔软的卑贱的东西,被交付烈火,便幻化出浑然天成,宛若天工开物的一把紫砂壶,一件凝聚着沧桑多舛的历史、文化与古人的血泪与烟火的珍宝。于是,简单的东西有了生命,有了灵性。

高一(13)班 徐婉宇:

正是这滚滚热血,脉脉相承,让历史积淀,让内心更加明澈平和,让宜兴大师,与山青水秀之间,潜心钻研,悉心创造,使紫玉金砂不负其美名,于新时代中创新继承,跨明清抗战之长河,在纷扰烟火间,端庄一分气韵,高洁一分脱俗。

高一(14) 蒋茜:

抚摸冷却后陶瓷光滑的纹路,似时间的年轮,为繁华的都市带来些许温暖的生机。经历了半天的陶瓷学习,我逐渐学到了匠人的真谛:那就是坚守与执着。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匠人们的内心应是何等的泰然宁静,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岿然不动。“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他们十年磨一剑,铸造出惊艳时光的佳作。因为他们,让名利熏心的时代流过清流涓涓;因为他们,为滚滚红尘的世界播撒阳光道道。

高一(15)班 沈珈青:

绕过了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了龙背山森林公园。这里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热情朴实的小贩们尽兴吆喝,可爱温顺的动物们亲近和人。漫步在湿滑的小路上,细雨抚过发梢,混着青草气息的空气沁人心脾,让长处城市喧嚣的我们,放松身心,完全融入于自然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