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重温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江阴一中开展学党史、悟精神主题团日活动

  • 2021-03-29
  • 点击数:685

革命精神励后人,烈士英名传千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了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2021年3月27日,江阴市第一中学团员,在校团委书记包彩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悼念革命先烈,学悟红色精神。全体团员加强“四史教育”,勇担时代使命。

宜兴太华山位于苏浙皖交界地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和苏南党政军指挥中心,俗称“苏南小延安”。在纪念馆里,同学们浏览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瞻仰遗物,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激昂的红色。在这庄严肃穆的大厅之中,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

纪念馆收录的宜兴太华山地区烈士的故事,带我们闻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空气里血汗交织的不易;纪念馆讲述的是从1938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史,带我们触摸到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密密麻麻的灰烬。


当我们驻足在每一驾敌人的机枪前时,当我们停留在每一幕战火烽烟的场景前时,当我们站立在每一个鲜红的名字前时,我们虽无法感同身受,但依旧肃然起敬。

晨光散去,微风轻吻额角碎发,溪畔山茶开得张扬。三月的雨,使每一株草都翡翠繁生,在土地上谱写明日之歌,诗章湛蓝如一篇海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高一(10)班 程艺瑄

今天上午,我们来到宜兴太华山,重温革命先烈的红色历史。

太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是抗日战争后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开辟的8个战略区之一,素“苏南小延安”的美誉,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充分发挥了解放区的后方基地作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了面对日军的法西斯暴行苏南人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938年6月到1939年3月,苏南新四军共进行大小战斗299次,毙伤日伪军3651人,牺牲了903人,新四军与苏南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令人格外深刻的是汤大娘一家,汤大娘是住在太华襄阳村的一个妇女,他首先支持儿子汤松林参加新四军,精心抚养新四军的两个孩子,由于家中困难,含泪送走自己的女儿,并可吃“观音土”也要把粮食留给新四军的孩子吃。她的丈夫汤祖裕更是积极支持新四军,二儿子汤松年也帮着新四军送信。唐大娘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令人敬佩。

行至最后,格外感动于太华人民苏南人民的斗争精神。如今,烽火已息,宜兴太华山一片祥和,而过去苏南人民的英勇壮举留存在了这里,其体现的中华文明精髓的铁军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世长存。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的中国虽已是山河无恙,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看我们年轻一代,我们必将牢记苏南人民的英勇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克服难关。


承先辈之志,书最美华章

高一(10)班韩婧

3月27日,江阴一中全体团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宜兴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大家参观了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新四军将帅馆、新四军文化建设史实馆等馆区。

顺着展馆的参观路线,沿着新四军全体将士浴血奋战的革命征程,大家仿佛置身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通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重温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和艰辛历程,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最后在纪念馆,面对鲜红的团旗,全体团员进行了庄严宣誓,重温了入团誓词。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关于一家“合兴饭店”的记录。饭店老板周嘉林,伙计张能文、“小胡”都是出色的地下党员。他们在乱世开店十分艰辛,连自己的生计都难以维系,却在三人的合作下将每件任务都出色完成,转移了大批重要党员,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可惜的是最后被汉奸告密,张能文牺牲。

在他们身上,我见到了革命精神的冰山一隅,却已如此令人震撼,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饭店却能够做出如此之巨大的贡献,能够承受住这么多的困难,这些百折不挠,牺牲自我的精神,正是革命精神最坚实的支撑,也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学习、继承、发展的。

此次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活动,不仅使团员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带领新四军创下光辉业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将铁军精神扎根心中。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不负国家的期望,争做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