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场”。概念界定如下:
1、心理场
“心理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库特·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这个心理场受心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需要、意志、情绪等因素。
库特·勒温认为,对于人的心理场来说,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通过改变团体来促进个体,即通过改变由学校、教师、家庭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心理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核心所在。
因此,我们在审视人的心理时引进“场”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上作整体上的把握,把人的心理看作是联系到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经验和未来愿望,以及外部心理环境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人的心理现象。
2、积极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赛格利曼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专集,宣告了“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3、积极心理场
“积极心理场”是指在以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库特·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创设有利于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
4、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
从构建策略上看,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依托“心理场”、“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个基本纬度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从而促使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心理、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从实践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立足于上述理论注重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来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1)国际方面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发起的。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心理场是库特·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理论核心。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勒温把他的场论思想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从而开创了团体动力学。其研究方式对后来心理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国内方面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我国许多中小学和教师为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作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如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但似乎还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上的运用还显得零碎和肤浅。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心理场”思想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于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对上述理论上的探索是十分有价值的,它可以丰盈学校现有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2)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的社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在由贫穷、落后的阶段而逐渐走向繁荣、文明的小康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需要也正在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因此,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都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远离消极而趋向积极。
当前,对于中学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引导学生用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来看待面对的压力和困难,这对于学校教育的成功和学生的发展的成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品质、意志品质,强化学生化解压力克服困难的主体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炼出一套实用性强、成效明显的操作体系,那就将具有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目标
把积极心理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学校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一种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内容
(1)对我校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
调查是展开研究的前提条件,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我们拟突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未来倾向及价值取向等。
(2)对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主要通过四个“场”的研究来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
①教学场
“教学场”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法、策略向学生传递有关的认知信息,然后经学生加工处理后,又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储存或反馈。围绕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课堂教学诸因素在心理层面上则构成了一个“教学场”。
课堂教学都存在着“教学场”。消极的“教学场”学生的思维被抑制,课堂气氛沉闷。积极的“教学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 “教学场”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②人际场
这里的“人际场”虽也讲师生关系,但主要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通过社团分享、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途径开展心理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在这个特定的“人际场”的建设中,我们将紧紧围绕“自助式教育”这个核心展开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对自助式心理探究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对自助式心理训练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对自助式心理辅导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对自助式心理暗示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对自助式心理激励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对自助式心理社团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③文化场
“文化场”是指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积极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体现的是以人文为内涵孕育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
通过“文化场”建设的研究,着眼于校园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学校的精神,铸造学校的灵魂,使其产生巨大的持久性的教育作用。我们将从学校层面出发专题研究如何改进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场形成的外在心理环境。
④合力场
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基本纬度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心理、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
(3)对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期待学生通过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后不断获得多方面“重塑自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期待学生通过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后逐步转变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针对以上研究内容,我们确定四个子课题:
A、 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养成的教学场的研究。
B、 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养成的人际场的研究。
C、 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养成的文化场的研究。
D、 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养成的合力场的研究。
3、重点
通过对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养成的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的研究,探索“积极心理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
总结我校“十五”课题《“开放、民主、和谐”生活教育研究》、《高中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等的经验和成果,着眼于积极心理学、心理场理论,不断探索我校作为省四星级重点高中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新路子,着眼于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与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06.3—2006.6)
学校成立课题组,设立心理教育研究学会。采用文献法,检索整理文献资料。课题组骨干成员先行学习“积极心理”“心理场”的有关理论,组织学校教职工学习理解的相关知识。采用调查研究法,依据学校心理教育学会,对全体高中学生心理作调查,包括问卷设计、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并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同时,从理论方面,着重研究积极心理场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以便决策。
(2)、实施阶段(2006.6—2009.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开展活动等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树立“动态发展”意识,三个子课题组从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工作实践等方面紧密配合,与时俱进,组织引导学校成员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员行动、全程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建构的局面。2007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评估各项准备工作,接受评估验收。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9.1—2009.6)
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出版课题研究著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 主要观点
(1)通过构建“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等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场,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自助式心理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个体行为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加有效,改变由学校、教师、家庭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心理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
2、 创新之处
(1)课题选题的创新
我们认为,我们选择本课题作研究,是在应用、发展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把积极心理学、心理场理论直接系统化、科学化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去开展研究,可能在国内中学系统还不多见。目前国内中学虽也开展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研究,但还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系统性、科学性、自觉性似乎还不够。
(2)课题研究内容的创新
本课题中研究“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与作用将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3)构建策略上的创新
通过开展自助式心理教育注重学生心理体验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段成果 | 江阴一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 调查报告 | 2007.10 | 姚玉清 |
迎着阳光走——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释放 | 论文 | 2007.10 | 郭利东 | |
教师应成为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促进者、帮助者 | 论文 | 2008.5 | 李 忠 | |
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向——一切为了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 | 论文 | 2008.12 | 沈娅梅 | |
天光云影共徘徊——构建“合力场”的思考与实践 | 论文 | 2008.12 | 李越 | |
最终成果 | 《重点高中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09.2 | 陈惠恩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与探索 | 专著 | 2009.2 | 沈娅梅 | |
站起来的美丽——江阴一中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案例实录 | 案例集 | 2009.2 | 夏晓鸥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中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中陶会”及无锡市级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的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党政办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全体成员组成。他们都曾参加了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沈校长还出版了个人专著——《我的发展教育观》,许多教师曾参加过十多本教辅用书、心理教育校本教材等的主编或编写工作,他们的几十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这些老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多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培养了一支包括由多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政教处金桂萍主任、姚玉清副主任先后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学校心语社团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我校被评为无锡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围绕本课题研究,我校专门成立了学校心理教育学会,着手编制了教师、学生心理辅导培训资料,要求教师必须通过相应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 “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降到零。课题组先后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研究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组织教师先后到有关兄弟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学习有关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场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学习实践心得笔记。
我校历来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